对德阳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学院
大一新生邹畅来说
她的这个暑假格外幸福灿烂
8月11日
收到千里之外的一个暖心回应
在哈尔滨家中的她开心地跳了起来
“白大师给我回信了!”
邹畅手里握着刚刚收到的信
小心翼翼地拆开
逐字逐句地阅读
她之前的专业难题与成长困惑
都在信笺间找到了答案
通过书信
邹畅与全国劳模、大国工匠,
中国中铁一局五公司测量专家白芝勇
完成了一场青春与匠心的双向奔赴
展开剩余90%从发现榜样到成为心之所向
“我学的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
工程测量是我最喜欢的课,
没有之一。”
邹畅提到的这份热爱,
藏在她写给白芝勇信的每个细节里。
这个在班里成绩稳居前列的女生,
总带着东北人的爽朗。
实操训练时,
她和男生们一起扛仪器、测数据,
全站仪操作精度常常让人佩服。
邹畅至今记得
自己初看白芝勇故事时的震撼,
一名技校毕业的普通工人,
凭着扎根一线的坚守、
精益求精的钻研,
终成行业专家。
“他说从我的信里看到年轻时候的自己,
其实我从他的故事里,
也看到了专业的另一种可能。”
邹畅说。
当学校组织参加由省总工会发起的
给劳模工匠写信活动时,
邹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将学习中遇到的难关和对未来的迷茫
都写进了信里。
当得知白芝勇不仅回了信,
还特意用手写时,
这个姑娘难掩激动:
“手写信多珍贵啊,
能珍藏一辈子。”
开启一场跨越千里的专业问答
邹畅在给白芝勇写的信里,
问了个“自己都觉得幼稚”的问题:
刚学的水准测量、角度测量怎么跟
以后城轨工程的GNSS、三维扫描结合?
她没说的是,
在每次实训用钢尺量距时都发现,
课本公式和实际温差下的尺长改正对不上。
正在进行测量的白芝勇。图据中工网
白芝勇的回信像一把钥匙,
打开了邹畅的思路。
他没讲大道理,
只说到“基础技能是新技术的根”。
白芝勇举了杭州地铁的例子:
用GNSS测完隧道控制点后,
必须用全站仪边角测量再验证,
不然就会漏掉因信号遮挡导致的7.2秒偏差。
这话让邹畅想起自己实训时的小失误,
突然就明白:“就像我测水平角时的偏差,
再先进的设备也得靠基础原理兜底。”
更令邹畅触动的是白芝勇说的“应急兜底”。
他在回信中提到,
城市轨道地下区间里GNSS信号会失效,
这时候“导线测量”基本功就是“救命稻草”。
想想自己练导线测量时总嫌麻烦,
邹畅现在才懂得
“那些反复练习的枯燥,
都是今后完美完成工作任务的底气”。
信笺之外的成长在持续发生
白芝勇的回信里,
“终身学习,搭建能力进阶阶梯”这句话
深深烙刻在邹畅心里。
这位从水准仪和操作手册起步的工匠大咖,
用亲身经历告诉她,
“把课本公式吃透,多观察工程案例,
复杂仪器都是从简单学起的。”
这让忙着预习下学期课程的邹畅豁然开朗,
不再纠结一时遇到的困难,
而是更加享受户外作业的阳光
——就像她喜欢记录生活的习惯,
专业学习中的每一次测量、
每一组数据,都是青春的注脚。
“大师说他也犯过错,
这让我觉得只要坚持下去,
我也能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
邹畅信心满满。
这场承载初心、饱含期许的对话
早已超越了普通的通信
它是工匠精神对青春的嘱托
是行业前辈对后辈的期许
更是一个年轻学子
与一份专业热爱的双向奔赴
不久的将来
当邹畅踏上实习岗位时
或许会想起这个夏天
——手写信的温度
与水准仪测量出的数据同样滚烫
邹畅的信
发布于:北京市正规股票配资官网入口,配资操盘十大技巧,江南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