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吹拂下的荔枝林,小手指大小的荔果缀满枝头。村民黎建中在自家院子的荔枝林摆上桌子,俯身提笔,笔蘸金粉,一划一勾,竹编鲤鱼腹上的鳞片次第绽开。他制作的是省级非遗项目——水族舞道具之一的鲤鱼。
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
走进温泉镇龙桥村草塘社,
走访水族舞传承人黎建中,
了解水族舞的故事。
源起:
七口鱼塘败兴旺
鲤鱼舞动定乾坤
清初,有一支黎姓人从江埔和睦村迁徙到草塘社。黎建中介绍,他们的祖先是沿流溪河放鸭上溯,经支流源湖河来到草塘社的。草塘社的地形宛如一条静卧的鲤鱼——西南为鱼头,东北为鱼尾,六口鱼塘环绕四周。村中老人说,草塘社是一条巨鲤的“化身”。
相传清嘉庆年间,天降暴雨,流溪河水位暴涨,洪水裹挟泥沙涌入低洼的草塘社。此时,一条红色巨鲤逆流而上,游至村中最大的池塘停驻。红鲤坐镇下的草塘社并无受到洪水灾害。三日后洪水退去,红鲤却留了下来。时而昂首吐珠,时而潜底摆尾。村中长者视为异象:“此乃神鱼护佑,草塘从此无灾”。此后,草塘社风生水起、人丁兴旺。其中有一条满香堂村是做香烛生意的,货如轮转,村民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草塘社的兴旺惹人妒忌。有一日,一位风水先生云游到此地。村民盛情接待,以金盆盛水供其盥洗,不料他竟用来洗脚。村民见状斥责,让先生怀恨在心。他谎称草塘社地形并非鲤鱼形,而是月亮形。要再挖多一口塘形成“七星伴月”之势才更兴旺。村民听信谗言动土挖塘,挖出来的水是血红色的。草塘社的兴旺被破,结果商贾破产,人丁凋零,草塘社一蹶不振。
后来,有一位秀才黎镜泉为草塘社破局。他提笔写下“草泽鲤鱼登一级,塘池鱼跃浪千层”的鹤顶联,疾呼:“鱼需活水,村需活舞”!要用舞鲤鱼的方式把草塘社这条鲤鱼“复活”。他召集村民以竹篾扎鲤,腹中点烛,夜舞祈福。正月十二那晚,百盏鱼灯穿巷游村,烛光如星河蜿蜒。草塘社盛产箪竹,为道具制作不愁材料。草塘社坐西向东,背靠鸡龙岗山,面向龙门县,在村中舞鲤鱼有“鱼跃龙门”的好意头。自此,鲤鱼舞(也叫水族舞)逐渐在村中兴起,并成为过年习俗,代代相传已有两百年历史。
传承:
竹骨生辉传三代
匠心守得鱼魂活
水族舞不但在草塘社传承下来,还流传到周边村。水族舞常被邀请到邻近村作表演,作为祈福的活动。“以前每到过年时,村民都被邀请到平岗、南平等村表演水族舞,祈求风调雨顺。如在南平村,水族舞从大年初一开始表演,直到插秧时才回家。”黎建中介绍。
黎建中为了把水族舞发扬光大,一方面根据实际需要,改良水族舞道具;另一方面,他潜心钻研水族舞表演步法和套路,融入更多艺术元素,提高水族舞的欣赏价值。
阳光透过荔枝林洒落在桌子上,形成点点金色的光斑,黎建中专注地制作着鲤鱼道具。细篾在指尖翻飞,竹丝如银鱼游弋,一条竹编鲤鱼的雏形逐渐呈现。“水族舞需要用到鱼虾蟹等道具,每个道具制作起来都需要三、四天时间,有的甚至需要一个星期。”黎建中说,制作水族舞道具要经过开竹、编织、制作等步骤,要用到铁丝、宣纸、布料、颜料、乳胶等材料,每一个步骤都耗费大量心血。
“以前的鱼灯用的是蜡烛,但后来舞动时经常会着火烧掉,后来就改成了LED灯,用充电宝供电。而鱼身也用上了交通标志反光膜,夜晚灯光照射时道具更加漂亮,更具艺术感。”黎建中介绍。草塘水族舞极具观赏性,还来源于“水一族”的阵容庞大。水族舞道具有鳌鱼、鱼虾蟹、龙珠等。近两年,为了让水族舞更具观赏性,他们自创增加了一名“成员”——长达5米的“鱼化龙”。龙头鱼身,意为鱼跃龙门。这条“鱼化龙”通体金红相间,龙首威严,鱼身灵动,舞动时需多名演员合力托举,在队伍中格外醒目。
“制作这条‘鱼化龙’可费了不少功夫。”黎建中回忆道。光是设计图纸就易稿数次,既要保留传统鲤鱼灯的骨架结构,又要融入龙元素的威严气势。制作过程中最困难的是龙头的制作,他们专门请教了老艺人,学习龙须的盘扎技巧。鱼身的鳞片更是采用了特殊的金箔贴制工艺,在阳光下能折射出七彩光芒。如今村里有十多位村民主动来学编织手艺,让水族舞道具制作后继有人。
升华:
鱼跃龙门千重浪
非遗文化共潮生
水族舞的传承与发展几经曲折。抗日战争爆发后,水族舞被迫停办。抗战胜利后,村民重新舞起了水族舞。十年动乱的特殊时期,水族舞再一次停办。直到20世纪80年代,村民再次舞起水族舞。1992年,水族舞在从化首届艺术节上一经亮相,引起轰动。进入新世纪,经县文化馆的老师指导,水族舞整理出“鱼游春水”“鱼虾嬉戏”“鱼跃龙门”“鱼乐升平”四个完整套路,成为系统的表演节目。2022年6月,水族舞成为省级非遗项目。
为了传承和发展好水族舞,黎建中不遗余力发动村民成立了两支水族舞队伍。一支为成人队,一支为学生队,都由本村村民组成,共计90多人。“水族舞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每逢有表演,在外工作的村民都积极响应,回来参加演出。”黎建中说。
2022年1月,“广州从化云上‘村晚’节目”上线,时长90分钟。水族舞作为四个表演节目之一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广州日报App等媒体平台播出。2022年5月,水族舞被纳入“繁星行动广州市基层文旅志愿服务重点培育项目”三年行动计划。为培养后来人,黎建中在流溪中学实验小学和温泉镇第二中心小学开设了水族舞道具编织第二课堂,使这门古老的编织手艺代有传承。
经过几代人的薪火相传,草塘水族舞早已游出村口,在从化的非遗长卷上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条金鳞闪耀的“鱼化龙”,不仅游进了广州塔的璀璨灯火中,更在岭南文化的星河里激起阵阵涟漪。流光溢彩的鱼灯与珠江两岸的霓虹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在这一刻完美交融,引得无数市民驻足仰望,手机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精美的非遗技艺,更是一个村庄用两百年时光书写的文化传奇。
如今,草塘社水族舞依旧年年游弋。它跃过时光的缝隙,游入非遗名录,也游向更远的山河。每一次摆尾,都是对传统的致意、对未来的期许。
文字:覃永赠 余伟文 陈育妤
图片:覃永赠
编辑:黄丽敏
初审:刘芳
审核:王瑞君
正规股票配资官网入口,配资操盘十大技巧,江南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